在纯文学普遍不景气的今天,突然看到一家广告公司发表“寻刊启事”,要寻一本“曾影响中国文坛”,又“能够调整办刊理念”的“纯文学杂志”,对其“提供全方位包装设计、广告服务及资金支持”,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新闻趣事。
记者按图索骥找到北京东方文苑广告有限公司的陈玉彬。原来他也是中国作协成员,写过十多本小说,大多是儿童文学作品,笔名“老臣”,他对中国纯文学及刊物的现状很不满意,于是决定下海,“包装”一个纯文学刊物。
《收获》有一个很响亮的口号:“不发广告”。陈玉彬认为这种办刊理念是不合市场经济规律,甚至让人笑话的。因为一家刊物应该有三种销售利润,即发行、广告以及从中发展出来的别的产业,该赚又能赚的钱不赚是可笑的。而另一方面,有的文学刊物的广告又形同堕落,造成的局面是杂志前面的纪实文学批判官倒、企业腐败行为,后面的“报告文学”又猛吹某某企业家。事实上,问题不出在文学和文学刊物上,而在于刊物经营者。
陈玉彬为了说明现在一些刊物办刊理念跟不上时代举了个例子,现在一般文学刊物有三个部:发行、编辑和广告,那么,为什么不管发行部叫“销售部”呢?刊物是一种产品,自然要销售,而发行是计划经济的概念,所谓发行,是“发”了就“行”,不要考虑赢利的。他对此深恶痛绝。
据悉,广告刊出不到两周,已经有30来家文学杂志和一些文化消费类杂志与他们联系,其中包括云南的《大家》、浙江的《东海》、北京的《啄木鸟》和南京的《青春》等,目前正在协商中。陈玉彬倾向于选择在京的刊物,这样他便于操作。他申明他会全力树立杂志新的品牌形象,但不会对编辑用稿工作多加干涉。